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总体思路,按照年初既定目标任务,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工业三年强攻战、城建三年大会战、农业三年升级战、县域经济三年大竞赛为抓手,以开展“产业升级年”活动为载体,抓重点,求实效,破难点,促发展,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奋力推进赶超发展,经济运行呈现“快速发展、稳步提质”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排位全面实现“进位赶超”,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宜春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成功跻身全省“千亿俱乐部”,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77.98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7.8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5.19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4%、72.8%和20.8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8.96:56.57:24.47调整到17.16:59.17:23.67。非公有制实现增加值648.34亿元,增长14.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1%。按抽样调查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9769.33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4588元人民币)折算为3060.84美元。
财政增收形势喜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9.14亿元,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2.3亿元,增长39.3%,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84%,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8.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全市10个县(市、区)中有6个县(市、区)的财政总收入突破了10亿元,其中丰城、樟树分别突破了30亿元和20亿元,财政总收入首次实现县县超4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全省20强的县(市、区)有3个,分别是丰城市、樟树市和高安市,其中丰城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列全省第二位。
企业家信心逐渐加强。据企业景气调查,1—4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65、124.25128.36和126.31,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1.71、134.65、128.47和135.38,景气和信心指数保持在高位调整。企业运行质量八大指数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和微景气区间的各占一半,表明作为当前经济活动主体的实体经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比较充足,发展企业的意愿强烈。但企业家信心较强的同时,企业运行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价格指数冲高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在7月达最高,上涨5.8%,随后呈逐步回落走势,到12月回落至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3%,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1.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2.4%。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均达104.7%,均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累计完成农业总产值332.6亿元,同比增长4.15%,粮食总产量达393.59万吨,比上年增长4.09%,油料作物总产20.8万吨,同比增长8.84%,生猪出栏568.7万头,同比增长2.37%,肉类总产量达到55.6万吨,同比增长2.87%。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42家,其中省级示范社65家。丰城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市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空白。有机基地面积达18.17万亩、富硒基地面积22.32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万亩和2.23万亩,有机富硒产业总产值达53.7亿元。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105个、85个、72个,分别比去年增加23个、10个和1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
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围绕中央“二十个字”总体方针和省“五新一好”的目标要求,抓好了以932个省定村点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932个村点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村826个,完成改水33624户、入户率99.54%,改厕33472户、入户率99.09%,改路1061.4公里。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开工建设水利项目485项,总投资近20亿元,其中,中央、省级投资14亿元,铜鼓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实现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全覆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76.34亿元,增长1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46%,对宜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1%,工业的主导地位更为凸显。其中,70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86.5亿元,增长21.7%,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70.29亿元,增长25.3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16.21亿元,增长18.95%。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23.44亿元,增长5.7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36亿元,增长9.8%,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3.01亿元,增长14.9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35.66亿元,增长25.31%,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171.65亿元,增长25.81%,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50.37亿元,增长10.48%。
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攀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42%,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08.53亿元,同比增长49.69%,实现利税227.4亿元,同比增长52.74%,工业大类行业全部实现盈利,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8.87%,综合效益指数为302.3%,同比提高29.6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品产量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11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87种,占产品总数的比重为73.11%,其中,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2.8%,饮料酒产量同比增长21.8%,纱产量同比增长111.3%,中成药产量同比增长23.4%,水泥产量同比增长24.6%,发电量产量同比增长17.1%。
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80.3亿元,同比增长43.4%,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3.4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78%,比去年同期提高3.18个百分点。丰城获批全省县市区首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春远大化工“聚氨酯类产品的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
园区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全年工业园区投产工业企业达817家,安置从业人数23.23万人,完成工业增加值336.39亿元,增长26.3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1443.49亿元、123.8亿元和182.62亿元,分别增长50.29%、66.03%和55.2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达6家。491户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03.2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贡献率达88.7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26个百分点。全市九大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达21.3亿元,同比提高6.56亿元,每平方公里创造利税收入达2.69亿元,同比提高0.88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1.46亿元,同比增长4.2%。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3.35亿元,增长34.33%,竣工产值71.36亿元,同比增长28.44%,竣工率达76.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自主投资热情高涨。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9.46亿元,同比增长3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投资687.2亿元,增长34.2%,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4.2个百分点,对总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7.4%。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增长30.7%,占本年资金来源的比重达75.4%。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重大项目总数达217个,其中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1个。在建项目240个,竣工项目144个,累计完成投资额328亿元。宜春明月山机场、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基础工程加快推进,杭长客运专线、宜春汽车客运总站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昌铜高速昌奉段竣工通车,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建设在全省率先集中开工。
房地产市场出现降温。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由上半年的热情高涨转变为下半年的等待观望。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0.8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商品房竣工面积26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8%,商品房销售面积269.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商品房销售额91.5亿元,增长40.8%。
五、国内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76亿元,同比增长18%,扣除零售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7%。按消费区域分:城镇零售额245.49亿元,增长19.2%,乡村零售额64.27亿元,增长13.7%。按行业构成分: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73.64亿元、200.37亿元、2.13亿元和33.62亿元,分别增长22%、16.2%、41%和19.1%,零售业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4.7%,零售业的龙头作用明显。
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家具类零售额0.39亿元,增长41.1%,汽车类零售额11.06亿元,增长17.1%,金银珠宝类零售额0.71亿元,增长4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03亿元,增长16.3%。
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5.19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37.06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60.58亿元,同比增长32.8%,占税收总收入达到45.77%,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力量。年接待旅客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6.5亿元。
六、对外经济
外向型经济再创佳绩。全年进出口总额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73.5%,其中:出口总额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80%。奉新金源纺织和庆丰包装分别在香港和加拿大成功上市,实现我市企业在境外和国外上市的历史性突破。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31亿美元,增长19.2%,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37个。锂电新能源产业累计签约项目121个,其中10亿元以上24个,实际进资超过40亿元,已进资、动工、投产企业超过70家。
七、城市建设
城建“三年大会战”纵深推进。全市中心城区在建项目69个,竣工项目48个,累计完成投资额177亿元。据城建部门统计,建成区面积达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2.7%,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加快了宜阳路、袁河路沿线改造和袁山东大道、钓台路、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锦绣大桥、芦洲大桥相继通车,迎宾馆、广汇国际家具城等相继开业,宜春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袁州新城、袁州大厦等相继开工。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建设“森林宜春”“最佳宜居城市”目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56.97%。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的称号,并蝉联“中国休闲城市”和“最佳休闲养生城市”称号,靖安九岭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八、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5903.49公里,等级公路里程11494.94公里。公路汽车客运量7539万人,增长24.57%,旅客周转量37.1亿人公里,增长19.14%。公路、水路货运量13244.3万吨,增长23.14%,货物周转量345.7亿吨公里,增长23.61%。民用汽车拥有量20.56万辆,增长23.78%。
邮电通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总量)17.62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总量)2.27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5.35亿元,增长3.72%。固定电话用户60.3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56.8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0.73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28.63万户,增长9.4%,移动电话普及率40.65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3.86万户。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208.02亿元,比年初增加218.86亿元,同比多增10.85亿元,较年初增长22.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从存款结构看,存款增长主要基于单位存款增长较多,同比多增9.55亿元。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96.27亿元,比年初增加91.38亿元,同比少增12.65亿元,比年初增长18.10%,从贷款结构看,短期贷款占比上升,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68.27亿元,同比多增24.91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8.05亿元,同比少增35.91亿元,短期贷款余额占比由上年末的43.78%提高至48.17%,短期贷款新增占比由上年末的41.68%提高至74.71%
保险市场稳健发展。据宜春市保险行业协会统计,宜春现有22家保险公司,财产、人寿保险各11家,从业人员10025人。县市区机构105家,其中:财产保险49家,人寿保险56家。乡镇机构151家(含城区服务部),其中:财产保险2家,人寿保险14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8.02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赔款支出58515.99万元,其中财产险54565.69万元,人寿险3950.3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市新、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4所,增加学生容量2万余人,普通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靖安县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高安市获省政府通报表彰,铜鼓县获“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宜丰县获“全国学校艺术工作先进单位”,顺利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并获优秀等次,宜春学院获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3.49万人,中职教育在校生6.14万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8.51万人、22.97万人和48.93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314人,幼儿园1142所,在园幼儿19.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7.02%,提高0.12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科技事业成绩斐然。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7亿元,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4820人,其中34774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115项,项目申报成功率达80%。共验收鉴定科技成果和重点新产品87项,其中省级鉴定38项。共受理技术合同登记49项,专利申请881项,争取科技经费8728万元。《经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宜春“培育农头企业,促进科技创新》的经验作法。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成功举办第五届月亮文化节、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奉新百丈清规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中心城区”文化之窗“建成并即将投入使用,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62个,农家书屋750家。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8.03%,一百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8.05%,各类电影放映法人单位18个,有线电视用户58.17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各类医院40所,街道、农村卫生院183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6629张,其中医院病床8570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93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6846人,注册护士7403人。专科疾病机构11所,人员334人,妇幼保健机构11所,人员756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所,人员466人,卫生监督机构11所,人员226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成功承办全国七城会羽毛球决赛、女子排球U20决赛。在七城会比赛中,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共获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3枚。拥有游泳馆、篮球俱乐部、元武道馆、健身俱乐部、冠龙篮球训练营、鑫奥林滑板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五环露天舞厅等活动场所,群众体育运动不断普及。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常住人口为545.2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4%。全年出生人口7.34万人,出生率为13.49‰,死亡人口3.26万人,死亡率为6‰,自然增长率为7.49‰。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31.4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比去年同期净增2098元,城镇居民四项收入全面增长,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0124.62元,同比增长13.4%,人均经营净收入1545.46元,增长一倍,财产性收入712.88元,同比增长23.9%,转移性收入5012.63元,同比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764.71元,恩格尔系数为39.2%。在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持续增加等有利因素的带动下,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81.23元,同比增长2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933元,恩格尔系数为43.3%。
民生事业和谐共进。全市民生支出达15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5%,共投入4230万元用于购买公益性岗位和支付社保补贴,帮扶”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5238人次实现就业,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达100%。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城镇就业率97.2%,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8万人,工业园定向培训劳动力6.2万人。共办理临时生活困难救助3924人次,救助资金610万元,人均救助资金达到1554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额15.7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总额6.5亿,完成目标任务的122%,落实医保待遇”765“三项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高出全省3个百分点。共对3.3万多普通高中家庭和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使3011名贫困高考生走进大学校门,帮扶慰问困难职工22739人。
十三、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886.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36.8万吨标准煤,增长9.7%,低于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量64.7亿千瓦时,增长18.7%,煤炭消费量1256.6万吨,增长8.7%,二次能源加工转换平均效率达51.2%,单位GDP能耗下降3.12%。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130人。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果突出,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1.2%。宜春中心城区和10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得到保护,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达100%。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