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五年来,宜春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宜春决胜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坚持砥砺前行,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2-2016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0%,发展速度持续运行在中高速增长区间。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81.95元,是2012年的1.43倍。
人均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全市人均GDP突破30000元,由2012年的22855元提高到32269元。按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人均GDP由2012年的3621美元提高到4858美元。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支撑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320.92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16.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04亿元,是2012年的1.66倍,年均增长19.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5.85亿元,是2012年的1.61倍,年均增长15.1%。10个县(市、区)中有8个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7个超20亿元,3个超30亿元,2个超50亿元,其中丰城市达64.27亿元,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3,是2012年的1.53倍。
二、坚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和“三新”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积极优化农业结构,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6.24:56.28:27.47调整为2016年的15.49:45.07:39.43。
农业产业基础稳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推进。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76.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2-2016年年均增长4.0%;粮食总产量达到428.97万吨,是2012年的1.03倍;油料、水果、肉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22.19万吨、13.65万吨、62万吨和37.74万吨,分别是2012年的1.09倍、1.26倍、1.01倍和1.15倍。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和绿色化生产,加快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2016年,全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机农产品认证、富硒农产品基地、高产油茶林面积分别达到138万亩、95万亩、21万亩、88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数68个,居全省第一。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350家,注册农民合作社6450家,家庭农场达到1741家。万载评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
工业供给逐步改善,工业结构向高端演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引领工业转型发展,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508.55亿元提高到9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770家发展到1261家,增加491家;2016年全市建材、机电、食品、电力能源、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鞋革七大支柱行业工业增加值724.8亿元,增长8.7%。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1.4亿元,增长9.9%;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4.03亿元,增长9.8%。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697户,其中超10亿元的86户,企业规模化不断推进。
服务业高速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42.73亿元提高到702.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7%,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吸纳就业明显增加。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124.19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6.72%,比2012年上升3.95个百分点。金融服务业快速成长。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达109.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0.4%,比全部服务业增速高9.7个百分点。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10届月亮文化旅游节,明月山入选全国十大最美赏月地。2016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5298.67万人次,是2012年的3.14倍;旅游综合收入达431.38亿元,是2012年的3.48倍。
三、坚持协同发展,“三驾马车”跑出新天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外贸结构升级,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力持续增强。
消费持续升温。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354.36亿元提高到596.25亿元,年均增长13.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由2012年的 96.4 亿元提高到213.8亿元,年均增长23.2%。大宗商品销售旺盛。汽车和石油行业一直是我市消费市场的主要行业,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59.32亿元、71.9亿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61%。新业态、品质消费引领消费升级。2016年,我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的商品销售额 2.6亿元,同比增长27.3%,高于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 13.2个百分点;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中西药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 6.5%、19.4%、24.4% 、23.6%和11.3%。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2012年的926.98亿元增加到1821.43亿元,年均增长20.6%;其中工业投资由2012年的650.29亿元提高到1064.4亿元。服务业投资增长快速。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由2012年的245.44亿元提高到693.79亿元,年均增长31.1%。民间投资支撑有力。2016年,民间投资达1448.1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9.51%。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活力增强。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73亿元,是2012年1.66倍,年均增长18.5%;其中出口总额155.06亿元,是2012年1.65倍,年均增长19.1%;进口总额17.94亿元,是2012年1.78倍,年均增长14.3%。招商引资实力增强。201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08亿美元,是2012年的1.49倍,年均增长9.3%;实际引进省外资金569.29亿元,是2012年的1.99倍,年均增长17.7%。
四、坚持互联互通,基础建设迎来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公路构筑起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实现县县通高速;宜春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入使用,宜春明月山机场与国内10大城市实现通航,宜春全面开启航空高铁时代。截至2016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83公里,比2012年增长429公里;民航事业发展迅速,2016年,明月山机场起降飞机5078架次,旅客吞吐量4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75.4吨,航线平均客座率88.1%。
邮电通信水平快速提高。2016年,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总量3.67亿元,是2012年的1.51倍。传统的函件、报刊发行等邮政业务日渐式微,快递、物流等现代邮政业务蓬勃发展。2016年,全市函件合计92.9万件,比2012年下降94.5%;报刊发行6520万份,比2012年增长4.8%;快递业务总量1859.05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52.48%。电信业务由传统的固定电话等业务方式加快向移动电话、互联网络等移动业务转变。2016年,全市电信业务收入23.9亿元,是2012年的1.48倍。固定电话用户数为51.78万户,比2012年下降10.7%。移动互联网日渐兴起。2016年,移动电话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分别达到353.4万户和70.59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加97.65万户和37.93万户。
五、坚持美丽宜居,城乡建设展示新面貌
党的十八以来,全市上下坚持建设美丽宜春理念,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区、绿色发展典范区、生态发展先导区”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不断改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553.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7.31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51%,比2012年提高6.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丰城、樟树获评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
城市变大变美。近年来,宜春市中心城区先后荣获中国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养生城市、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等称号。2016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264.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70平方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加16.29和10平方公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7%,比2012年提高0.79个百分点;公园个数16个,比2012年增加3个;公园绿地面积由2012年的807公顷增加到87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27平方米,比2012年提高0.28平方米。
农村变新变净。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行政村实现百分之百通水泥路,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2016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88.36%和93.17%,分别比2012年提高10.76、1.53个百分点,乡村环境越来越好。
六、坚持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民生优先,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城乡居民获得新实惠,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迈上新台阶。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18896元提高到27452元,年均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8052元提高到12643元,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7,比2012年下降0.18。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030元,比2012年增加5106元,增长42.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35元,比2012年增加4466元,增长84.8%。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2016年,城镇、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是32.4%和24.1%,分别比2012年提高7.6个和2.3个百分点。居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2016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56.85和61.19平方米,分别比2012年增加20.39和3.84平方米。
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从业人员由2012年的316.3万人增加到338.21万人,净增21.9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数增加21.46万人,乡村从业人数增加0.45万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城镇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达33.7%,比2012年搞4.5个百分点。
精准扶贫成效卓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创新,扶贫成效明显。截至2016年年末,全市贫困人口10.24万人,2014-2016年累计脱贫人口达7.66万人。
七、坚持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加大教育、文化、医疗、体育领域投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着力增强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32%,小学在校学生数由2012年的49.12万人增加到49.75万人,增加6268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由2012年的31.02万人增加到32.79万人,增加17722人;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由2012年的35491人增加到43200人,增加7709人。教育支出不断增加。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84.06亿元,比2012年增长54.7%。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2年的9.01年提高到2016年的9.26年,提高0.25年。
卫生医疗事业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2016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822个,比2012年末增加5个;其中医院40个,比2012年末增加2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3057人,比2012年末增加2864人;其中医生7971人,比2012年末增加647人,每万人口医生数由2012年的13.42人提高到14.43人;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34.74张增加到43.27张。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婴儿死亡率由2012年的4.87‰下降至2016年的3.49‰,孕产妇死亡率由12.87/10万提高到13.75/10万 。
科技研发投入稳步提升。201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R&D)支出达到17.71亿元,比2012年增长413.33%;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0.31%提高到1%,提高0.69个百分点。专利拥有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944 件3033件,分别比2012年增加3981件和2404件。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8179人,其中35268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八、坚持绿色发展,环境保护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幸福美丽宜春”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坚守生态底线,让青山、碧水、蓝天成为宜春的靓丽名片,努力打造绿色发展“宜春样板”,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靖安县、铜鼓县获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县,樟树市、丰城市获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丰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入选第六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四县成为全省第一批16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宜丰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奉新获评国家级园林县城, 靖安、铜鼓获评江西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十佳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宜春样板”初现端倪。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09%,铜鼓、靖安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8.04%和83.45%,位居全省前列。全面推行“河长制”,水质呈现出总体改善的趋势,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达100%。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Ⅱ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4%。
节能环保效率提高。2016年,全市万元GDP能耗0.624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9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12%;万元GDP水耗由2012年的358立方米下降到241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32.7%;主要污染物排放不同程度削减,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分别比上年下降5.26%、3.35%、2.34%和7.59%。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宜春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大力实施“双核、双带”和“循环区、绿色区、生态区”区域发展战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推进结构优化、转型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仍需加倍努力。下阶段,我们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谱写建设美丽宜春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上,搏击风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