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赣西城市定位
2016年10月,江西省发改委下发《赣西经济转型“十三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范围为新宜萍三市全域,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在城市定位方面,明确规定:
宜春: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生态文明和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全省低碳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国宜居城市、国际知名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
萍乡: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创建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城市、生态人文旅游城市、湘赣合作先行城市、江南特色海绵城市。
新余:将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打造国家光伏产业、金属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和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中部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区、中小智慧城市样板。
为扩大中心城市区域,提升中心城市区域幅射功能,提出:适时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推动万载、上栗“撤县设区”。因此,扩大宜春中心城市区域版图,推动万载“撤县设区”的现实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当前各地撤县设区(撤县设市)的基本情况
从有关资料显示,近期全国多个地方进行了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的调整,这是中国推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步。日前,全国31个省市区拟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名单已公布(网上资料,供参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地方已经在近期宣布或完成了相关工作。
其中,华东地区撤县设区47个、撤县设市72个。具体情况是:上海市撤县设区1个;浙江省撤县设区7个、撤县设市12个;山东省撤县设区11个、撤县设市21个;江西省撤县设区10个、撤县设市6个;安徽省撤县设区9个、撤县设市14个;福建省撤县设区8个、撤县设市9个;江苏省撤县设区1个、撤县设市10个。特别是浙江省27个特大镇全国试点设为镇级市或部分升级县级市。从华东地区而言,纳入江西省设区市中心城区扩张的县级区域个数明显多于其他省份,与上海不可比。但撤县设市的个数明显比其他省份要少。
从江西本省而言,各设区市撤县设区(撤县设市)具体情况如下: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撤县设区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撤县设区(2015年8月已批复并设立)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撤县设区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市-撤市设区(2013年10月已批复并设立)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撤县设区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撤县设区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撤县设区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撤县设区(2015年2月已批复并设立)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撤县设区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撤县设市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撤县设区
以上资料表明,推动万载、上栗“撤县设区”,扩大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提升其幅射功能,宜春、萍乡落伍了。可谓:时不我待,需迎头赶上。
三、撤县设区的国家标准或条件要求
撤县设区是有条件的,而且有严格的程序,必须经省、市政府同意,最后经过民政部和国务院同意,经实地考察方能批准。国家的标准或条件要求是:
(一)直辖市和地级市可以设立市辖区。
(二)市区总人口100万人以下的市,平均每40万人可以设立1个市辖区;市区总人口100-300万人的市,平均每50万人可设立1个市辖区;市区总人口300万人以上的市,平均每60万人可设立1个市辖区。最小的市辖区人口不得少于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不得少于10万人。
(三)与市区连片的工矿区、林区、旅游风景区、港口区、开发区及其它自成一体的地域,可单独设立市辖区,但其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得低于最小市辖区标准,并且经济发达、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四)市辖区的设置要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不得形成飞地。
(五)中心城市郊县(县级市)改设市辖区,需达到下列标准:1、县(市)域与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土开发利用连为一体,部分区域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市区规划范围。2、全县(市)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5%以上。3、改设市辖区的县(市),全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不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辖区的平均水平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不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辖区的平均水平。
(六)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政府驻地迁移等重大调整事项,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目前撤县设区,主要依靠国务院批转民政部1993年38号文件《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由于近十多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各地撤县设区的申请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民政部出台了一个《市辖区设置标准》。
四、万载城镇化推进特点与短板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就万载县而言,城镇化水平并不理想,撤县设区目标差距较远,任务艰巨。
2015年,万载县城镇化率为37.27%,低于全市城镇化率7.55个百分点,在各县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一。这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城乡划分和城镇化率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普查员进行人口登记时对流动人口的判断不够准确,对常住人口的理解不到位。造成部分流动人口按户籍所在地登记,而非常住地登记。
(二)地理原因。万载县地处赣中西北边陲,属丘陵地貌。县城位于县境东南角,而所辖镇主要沿省道S312和S227呈直线分布。这就造成了县城与镇、镇与镇之间相对孤立,削弱了县内所辖城镇对其周边村委会城镇化建设辐射作用。
(三)产业原因。一是万载县仍是个农业生产大县,辖内有大量的农田和林地,由于国家对农林的严格保护政策,使得城镇化建设受到一定影响;二是花炮作为万载县重要支柱产业,其从业人员约为1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8.3%,但由于受产业特点影响,花炮企业多分布于远离城镇的农村偏僻地区,且企业规模偏小,相当部分初级加工仍沿用手工作坊或家庭生产方式,这就造成相当大比例的常住人口未进入城镇人口统计范围。
(四)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原因。一是所辖乡个数占全部乡镇(街道)个数比例较高,达41.18%,仅低于靖安县排名全市第二,如附表所示;二是相比其他县,万载县城关镇人口比重较低,约20%左右,且县辖镇政府驻地所在的居(村)委会,即集镇中心的人口比重过低,约为镇全部人口10%左右,而反观周边上高县、铜鼓县、靖安县等,部分镇中心区人口比重达到20%以上。
附表:目前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分布情况
地 区 | 民政认可的乡级行政区划 | 街道 | 镇 | 乡 | 乡占比(%) | 2015年城镇化率 |
宜春市 | 183 | 24 | 115 | 44 | 24.04 | 44.82 |
袁州区 | 32 | 10 | 19 | 3 | 9.37 | 53.00 |
奉新县 | 13 | 0 | 10 | 3 | 23.08 | 49.40 |
万载县 | 17 | 1 | 9 | 7 | 41.18 | 37.27 |
上高县 | 15 | 1 | 9 | 5 | 33.33 | 49.80 |
宜丰县 | 12 | 0 | 8 | 4 | 33.33 | 48.58 |
靖安县 | 11 | 0 | 5 | 6 | 54.55 | 46.51 |
铜鼓县 | 9 | 0 | 6 | 3 | 33.33 | 46.83 |
丰城市 | 32 | 5 | 20 | 7 | 21.88 | 38.05 |
樟树市 | 19 | 5 | 10 | 4 | 21.05 | 43.35 |
高安市 | 23 | 2 | 19 | 2 | 8.7 | 45.11 |
万载撤县设区的短板在于:
一是自身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影响了全县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向县城聚集。如占全县总人口的28.3%的花炮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农村偏僻地区。如果这一比例数据参与计算城镇化率,万载的城镇化水平应是全市靠前的地方。
二是县城关镇周边的乡镇人口拥有量较少,而经济实力强人口多的镇又相对远离县城。从统计上城乡划分的原则看,影响城镇人口的总量核算。从而影响总体城镇化率的水平提升。
三是后天产业布局或规划未搭建撤县设区所必要的县域与宜春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土开发利用连为一体的平台,也就是说,在万载与袁州的边界区域,没有较大型的实际建设项目(如:产业园区等)来推动边界区域的发展。
四是外部环境对万载的幅射影响不到位或很欠缺。比如:国家标准所要求的撤县设区地区应有“部分区域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市区规划范围”和“县(市)域与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土开发利用连为一体”,从现实情况而言,这方面的基础几乎是零,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看不见摸不着”,只见规划文件中的文字表述。目前万载和宜春中心城区的联系纽带(硬件方面)只有320国道、宜万高速和宜万城际公交。
五、关于万载撤县设区的几点思考
1、切实有效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探索行政区划及建制调整。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乡改镇,争取新增设街道,并将镇、街道、工业园区、城市新区规划区内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和城镇人口。二是切实推进产城相融。大力发展城市产业,靠产业兴城镇、靠产业聚人气、靠产业浓商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长效机制,增强农民进入城镇居住的吸引力,让农民工和外来人口从事非农生产留得住、留得久。特别是对于花炮产业,应当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着力调整产业布局,积极打造花炮产业园区,形成国家统计核算上认可的独立工矿区,将大量从事花炮生产的农民真正转变为城镇人口。三是认真抓好城乡划分和人口统计调查工作。县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城乡划分和人口统计调查工作,加强宣传和培训,收集原始记录,规范建立统计台账,为计算城镇化率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统计调查资料。特别是加强流动人口的统计,为计算常住人口提供依据。
2、加强区域协作与互动。围绕国家标准所要求的“县域与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土开发利用连为一体,部分区域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市区规划范围”,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土开发利用方面,着眼于大局,加强区域协作与互动。宜春市要助推宜春经开区跨三阳,向柏木幅射推进。将万载的城区建设问题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市区规划范围。袁州区要谋划实施好柏木及临近乡镇的实际建设项目。有可能的话,将寨下镇政府驻地搬迁至320国道附近发展。万载县要着力谋划马步乡政府的搬迁及其撤乡设镇,同时做好本县在马步与柏木接壤区域的产业或建设项目布局落地工作。
3、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张,国家标准要求,改设市辖区的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不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辖区的平均水平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不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辖区的平均水平。2015年万载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只相当于袁州区的48.8%、84.2%,但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来看,万载已达到“不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辖区(袁州区)的平均水平”,但这属于低水平层面上的“达标”,不能说明万载经济实力就很强了。(注: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袁州区21216元,万载县22670元,分别为全市10个县市区第10位和第9位。最高的樟树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273元,宜春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457元,万载县只相当于樟树的41%,宜春全市的77%。可见,万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值较低。)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国家标准要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5%以上。2015年万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87.1%。但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能耗型产业、高危产业比重偏大,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三是提升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比例。国家标准不低于70%,2015年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表明,万载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比例为70.7%,刚好达标。
4、要准确评估撤县设区后所带来的得与失。主要是中央政策对原苏区的帮扶资金(万载享受西部开发延伸政策),以及本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同城同酬等方面的压力。另外,市级有多大能力来帮助万载的城市建设也是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