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相关问题研究之二
观点提要:
1、近五年来,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与全省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以及经济转型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2012年-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8.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6个百分点,而2000-2011年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可见,近五年来,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
2、宜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新的转换特点:
其一,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矛盾,推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较快提升。
其二,宜春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推动人口合理流动与聚集,从而积极影响城镇化进程。
其三,服务业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其就业带动效应功能由弱转强。
3、若要如期实现规划目标,未来几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面临很大压力。
4、横向比较看,目前宜春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自2000年宜春撤地设市以来,随着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特别是在进入以工业为主导型,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下,宜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全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趋近合理区间。
一、宜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
1、封闭型经济形态和管理模式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严格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户籍分离管理的制度,客观上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1949-1977年,宜春城镇化率从6.84%提高到7.51%,28年期间仅提高0.67个百分点,全市城乡区域人口分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2、政策导向型和经济开放型特点,加速了城镇化步伐。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加上户籍制度的松绑,宜春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7.73%提高到2011年的38.19%,城镇化率提高了30.4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92个百分点;全市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30.9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08.24万人。近五年来,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与全省发展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2012年-2016年城镇化率情况
单位:%
年 份 | 宜春低于 全省(百分点) | 全国\全省 | 宜春 |
2012 | 7.24 | 52.57\47.51 | 40.27 |
2013 | 7.09 | 53.73\48.87 | 41.78 |
2014 | 6.94 | 54.77\50.22 | 43.28 |
2015 | 6.80 | 56.10\51.62 | 44.82 |
2016 | 6.59 | 57.35\53.1 | 46.51 |
3、宜春城镇化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宜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撬动了城镇化的历史车轮。这一阶段恢复性的“先进城后城建”的特征比较明显。全市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7.73%提高到1984年的13.63%,六年时间,平均每年增加0.9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增加约1万人。
第二阶段:1984年-2000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推了城镇化进程。这一时期随着党改革开放政策向城市转移和实施,宜春经济逐步走上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落户问题的通知》的颁布,吹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入的号角,随后推出蓝印户口等政策,再加上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纷纷进入城镇劳动就业。根据小城镇的发展,国家将改镇标准定为非农业人口2000人,设市标准由原来的10万人降低为6万人。同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办第三产业,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宜春市城镇化的发展。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人口12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77%,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提高12.0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1984年的水平相比,在这16年间平均每年上升0.7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8月宜春撤地设市,城镇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把下辖的原宜春市改为袁州区,撤并了一部分城镇,出现了一些较大的“中心镇”; 为迎接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宜春制定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形态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建设;2006年制定了“工业强市”战略,极大的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同时也带动了“中心镇”的崛起;近几年又全力实施城镇建设三年大会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使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从2004年开始,宜春城镇化水平达到并超过了30%。2011年全市城镇人口208.24万人,占总人口的 38.19 %。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39个百分点。根据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国际上公认的划分标准,全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即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
第四阶段,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以及经济转型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2012年-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8.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6个百分点,而2000-2011年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可见,近五年来,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
二、宜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转换特点
1、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矛盾,推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较快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划转型,撤乡设镇,设立街道社区,为人口流入“城镇笼子”储备了空间,到2016年,全市建制镇115个,比2011年增加6个,城镇街道24个,比2011年增加1个;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为产业落地,经济转型夯实了基础,2016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4.5亿元,拥有从业人员33.8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长1.55倍和45.5%。;三是做大城市规模,实施人口倍增计划,增加了城区人口密度;四是积极推行新的户籍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五是加大项目落地建设,连接城乡区域,推进村级单位区域非农化转变;六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明显向非农产业转移。2015年全市从事第一产业的经济活动人口从业人员占比33.44%,比2011年下降6.35个百分点。
近五年来,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悬殊的差距在明显缩小,“农民成居民”非农化的过程,由较多的体制障碍,变得较为便捷。2015年宜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以农村为1)为1:2.18,2010年为1:2.47;人均消费性支出比1:1.75(2010年为1:2.75)。即一个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相当于1.75个农村居民,比5年前的水平明显缩小。
但从农村村级单位所属区域城乡属性划分层面看,建制镇人口大部分还分布在乡村区域,影响和制约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全市县城以下的114个小城镇(2015年度建制镇,不含建制乡、街道),镇区人口超1万人的不足30个,大部分小城镇人口只有3000—6000人,难以产生人口合理转移的集聚效应。
2、宜春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推动人口合理流动与聚集,从而积极影响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明显提速,生态环保总体推进的新格局。可以肯定,宜春经济结构总体呈优化特点,逐步改变了以往存在的服务业比重下降,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不协调状况。由于服务业提速发展,工业增速回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上不少新能源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落地见效,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助推了城市化的进程。2016年宜春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1.03,趋近1.4-2.5的合理比值范围。而2010年宜春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0.7,远远低于1.4-2.5的合理比值范围。这表明,近五年来,宜春城镇化的推进与工业化的主导前行,总体上是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的。
3、服务业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其就业带动效应功能由弱转强。2010年宜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全国为43%、江西为25%,宜春为24.47%。2005-2010年宜春城市化率提高5.74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却下降7.22个百分点,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不够。但近几年的情况有所改变,2012-2016年宜春城市化率提高8.32个百分点,同期服务业增加值随着经济转型提质,比重明显提升了11.43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经济活动人口从业人员中,服务业(三产)121.05万人,占比36.12%。(注:据2015年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调查,全市经济活动人口从业人员中,一产112.06万人,占比33.44%;二产101.99万人,占比30.44%;三产121.05万人,占比36.12%)
2012年-2016年GDP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 全市 | 服务业 | 服务业占比% |
2011 | 1078.00 | 255.19 | 23.67 |
2012 | 1247.60 | 342.73 | 27.47 |
2013 | 1394.01 | 420.22 | 30.14 |
2014 | 1522.99 | 474.25 | 31.14 |
2015 | 1621.02 | 536.38 | 33.70 |
2016 | 1770.38 | 621.05 | 35.10 |
4、宜春城镇化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但水平仍然偏低。研究资料表明,人均GDP 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应维持60%左右。但目前我市还有较大差距。2011年宜春市城镇化水平为38.19%,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0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1个百分点。2012-2016年五年时间,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全国提高6.08个百分点,江西全省提高7.4个百分点,而宜春具体情况为:2012年为40.27%,2013年41.78%,2014年43.28%,2015年为44.82%,2016年达到46.51%,五年时间提高8.32个百分点,目前,宜春与全国、全省总体平均水平比较,城镇化率分别低10.84个百分点和6.59个百分点。但近五年来,宜春城镇化的提速明显加快,与全省总体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5、按规划要求,未来几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面临很大压力。2012年到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逐步增加到247.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城镇人口9.70万人,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82%。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51%,比上年提升1.69个百分点。但2016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1.87%。若按宜春“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到2020年达到40%的水平(全国是45%),在现有基础上至少要解决48.9万户籍人口(约占全市总户籍人口的8.13%)的城镇居民身份及待遇问题。但按目前的年度提升幅度2.03个百分点来衡量,每年要转移12.22万左右的户籍人口“进城”,比目前“进城”人口的规模要多出2.52万人口,看来还是有很大的压力。
三、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人口城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问题,既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与人口迁移形影不离。当前我们要抓住决胜全面小康,加速城镇化推进的发展机遇,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在区域经济实现稳中求进,适度赶超的前提下,以工业化进一步推进为先导,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完善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扩大城镇吸纳人口转移安置的能力,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1、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位,做强集镇龙头。要紧紧抓住中心城区发展这个“火车头”,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不断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要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三年提升行动,大力推进道路交通、地下管廊、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公园绿地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味。要结合省“十三五”规划明确的万载县“撤县设区”要求,在宜春中心城区规划编制方面将万载纳入其中。在做强集镇龙头方面,主要是做旺集镇经济,重点是加快特色城市群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密集带。做大县域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增强县城带动县域发展和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的能力,不断增强县城产业、人口承载能力。积极培育一批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推进小城镇建设,增强承接城市辐射能力。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以市区为核心,尽快形成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进程
2、做大园区经济,夯实产业基础。有句广告词说的好:一个开发区,一个城市的未来。可见,园区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建设是多么重要。它既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又是城市建设实现新扩张的基础。园区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工业。以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壮大提升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品牌化、集团化、集约化为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缓解宜春发展不足的现实矛盾。
3、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规模,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需求矛盾。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近年来,宜春服务业经历了规模逐步壮大、发展稳步加速、占比大幅提升的过程,为解决宜春发展不足的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仅如此,服务业已成为就业吸纳的“主渠道”。2014年,服务业从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拥有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占比达35.3%,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121.04万人,占比36.1%。要通过以下渠道或方式,来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规模。一是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加快形成规模聚集效应;二是以人文自然为积淀,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服务;三是以转型升级为导向,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四是以民生保障为基础,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4、落实项目建设,实现区域连接。项目建设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城镇化的推进不仅仅是人口有序聚集解决“进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建设项目“落地”形成城镇化的产业基础,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按城镇化的概念内涵,人口聚集“进城”是首要条件,但其医、食、住、行、就业、求学等基本问题的解决就得靠实际建设项目“落地”来解决,也就是靠产业的发展来支撑,靠就业解决收入问题,靠产业来做大做强区域经济,解决持续发展问题。按照统计上城乡划分的规定,实际建设项目“落地”要注重村级区域与政府驻地实际建设区域的连接,形成整体联带效应,推动城乡一体化进城。
5、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幅射功能。正确处理发挥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关系,着力建设一批竞争力强、辐射范围大的中心镇街和工业园区。正确处理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务必高度重视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下大力气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按照省“十三五”规划目标中宜春的定位思路,把宜春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生态文明和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全省低碳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国宜居城市、国际知名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
6、增强三大能力,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夯实基础力,完善政策法规,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增强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二是增强竞争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城市的科技要素吸引力和辐射力。三是提升创新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身份壁垒,促进教育、就业公平,使低收入群体有平等的机会实现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向上攀升的梦想。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民生保障,千方百计实现城镇人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的社会发展目标。
7、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除政策性转移支付、补贴外,要着力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订单”农业和品质农产品,精心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特殊情况下的“卖难”问题。对困难群体,在提供有限的政府或社会资助的同时,要进行政府层面的必要的“造血”功能性扶持和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