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机构职能 |统计工作 |统计数据 |分析研究 |统计服务 |统计法规 |统计制度 |统计常识 |互动交流
 信息检索: 统计违法举报电话:0795-3270166
举报电子邮箱:fgk3270166@163.com
当前位置:  宜春市统计局 >>> 分析研究 >>> 统计分析
宜春人口迁移基本情况与变化特点分析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 2017-04-28  
收藏 打印 关闭  字体:[  

——宜春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相关问题研究之一 

  

观点提要: 

1、宜春2001-201515年时间,迁出本市境内人口数相当于迁入本市境内人口数的100.25%,宜春人口迁出总量基本与人口迁入总量持平。 

22015年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因婚姻迁入、务工经商(工作就业)、随迁家属、学习培训四大因素迁入人口比例为82.88%,构成全市户籍人口迁入的主流因素。其趋势看涨,占比提升,同口径比较,比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高出11.61个百分点。 

3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因房屋拆迁及改善住房的“迁移新军”(迁入宜春境内)占比达9.08% 

4、近五年来,因各种原因造成现住地人口与户籍分离的现象突出。一是全市户籍人口数与常住人口数差距越来越明显。二是“户口未动,人已动”的现象突出,也就是户口在本户,而未住本户的人员较多。 

5、全市人口净流出问题近两年比较突出。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2008年到2014年,全市迁移人口呈净流入状态,但在2015年和2016年,全市迁移人口呈净流出状态,全市人口迁出与人口迁入比,2015年为160.8:1002016年为139.6:100 

  

人口流动与迁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谓如影相随,改变或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而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本分析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和宜春的实际,对宜春人口迁移(迁徙)基本情况与变化特点作初步分析。 

一、宜春人口迁移基本情况 

人口迁移是相当数量的人类集体迁移的一种形式,指人们集体变更居住地的行为。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地理学上也称之为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活动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一种 

社会现象,受到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人口迁移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乃至个人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迁移活动可以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据《江西人口和劳动就业主要数据2011》和《江西人口和劳动就业主要数据2015》全省20012015年户籍人口迁入情况记载,2001201515年时间外地流入宜春市人口(含省内迁移和外省迁入)共迁入本市境内人口达1115929人,相当于2015年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的18.69%。据《江西人口和劳动就业主要数据2011》和《江西人口和劳动就业主要数据2015》全省20012015年人口迁出情况记载,2001201515年时间共迁出本市境内人口达1118727人,相当于2015年全市总人口的18.74% 

综上所述,宜春2001-201515年时间,迁出本市境内人口数相当于迁入本市境内人口数的100.25%,宜春人口迁出总量基本与人口迁入总量持平。 

但从2008年开始,随着宜春打造和推出一系列城市建设品牌,扩大影响和辐射力,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加之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明显缩小,宜业宜居优势明显,人口迁徙呈现“回归故里”的好势头。除2015年外,2008-20147年时间,全市每年迁入人口数量均大于同期迁出人口数量。 

2001-2010年全市人口迁入、人口迁出情况 

年份 

人口迁入 

人口迁出 

出入之比 

2001 

77043 

69039 

  

2002 

64866 

62823 

  

2003 

61647 

72254 

  

2004 

63239 

78969 

  

2005 

124850 

120909 

  

01-05年小计 

391645 

403994 

96.9:100 

2006 

73503 

79107 

  

2007 

57612 

84091 

  

2008 

74066 

70152 

  

2009 

66791 

53544 

  

2010 

118759 

111527 

  

06-10年小计 

390731 

398421 

98.1:100 

2011-2015年全市人口迁入、人口迁出情况 

年份 

人口迁入 

人口迁出 

出入之比 

2011 

73438 

65529 

  

2012 

52902 

50556 

  

2013 

100982 

87599 

  

2014 

77188 

65915 

  

2015 

29043 

46713 

  

11-15年小计 

333553 

316312 

105.5:100 

01-15年合计 

1115929 

1118727 

99.7:100 

二、宜春人口迁移的宏观背景及原因分析 

由于本地区人口结构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特征,宜春人口迁移的主流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它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促进了城乡经济和文化交流,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民非农化转变、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人口迁移的宏观背景。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城市人口实行了严格的控制,不仅农村人口不能自由迁入城镇,连中小城市的人口也不能自由迁入大城市。 

改革开放之后,人口管理政策的松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人们不断追求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利益驱动,引发了现实生活中一波又一波的人口迁移或流动浪潮,使得中国城市人口从1.73亿起步,在短短30年内猛增到5.7亿人,其中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研究,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规模还在继续增加,估计平均每年进城的农民在1500万人左右。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无疑将是21世纪中国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到2016年全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比1978年(17.9%)提高39.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1.04个百分点。另外,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2016年达到41.2%,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达到45%。据国家权威部门发布,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约1.2个百分点。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特点 

80年代中后期情况。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迁移资料反映,在198571日至1990630日期间,由本省的外县、市和外省、市人口迁入本县、市(即迁入宜春市境内)的人口数为105224人。在迁入人口中,因工作调动的占12.72%,分配录用的占8.33%,务工经商的占21.70%,学习培训的8.64%,投亲靠友的占13.81%,退休退职的0.98%,随迁家属占10.56%,婚姻迁入的占13.02%,其他原因迁入的占10.21% 

据分析,在80年代中后期迁入人口主要是由乡迁入的人口为主。在198571日至1990630日期间,由乡迁入的人口占70.9% 

90年代中后期情况。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数据资料反映,全市按现住地统计,199511月至2000年底(6年时间)来本乡、镇、街道居住(迁入)的人口为26117人,19951031日以前来本乡、镇、街道居住(迁入)的人口为70194人。 

199511月至2000年底(6年时间)迁入的人口中,务工经商的占18.08%,工作调动的占6.18%,分配录用的占4.37%,学习培训的占8.59%,拆迁搬家的占11.08%,婚姻迁入的占20.50%,随迁家属占18.03%,投亲靠友的占7.38%,其他原因迁入的占5.77% 

21世纪前10年情况。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反映,按常住人口统计,全市按现住地统计,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注: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484279人,也就是“迁入”人口484279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94%。其中袁州区“迁入”人口16.82万人,主要是受中心城区人口倍增政策的影响。 

按全市户籍人口统计,外出半年以上人口675746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2% 

200111月至2010年底(10年时间)迁入的(户口在外乡、镇、街道)人口中,务工经商的占31.38%;学习培训的占13.42%;拆迁搬家的占10.59%;婚姻嫁娶的占6.56%;随迁家属占19.88%;投亲靠友占5.30%;工作调动的占4.33%;寄挂户口的占1.30%;其他原因迁入的7.22% 

在迁入的(户口在外乡、镇、街道)484279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省外的有47404人。 

人口迁移主要有五大途径。据分析,90年代中后期,婚姻迁入、务工经商、随迁家属、学习培训四大因素构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其比重(65.2%)要比80年代中后期(占53.9%)提高11.3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10年),除婚姻迁入、务工经商、随迁家属、学习培训外,还有拆迁搬家,共同构成人口迁移的主要途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市因务工经商、学习培训、拆迁搬家、婚姻嫁娶,再加上随迁家属,迁入宜春境内的人口数量39.64万人。同口径比较,21世纪头十年,因婚姻迁入、务工经商、随迁家属、学习培训四大因素迁入人口比例为71.27%,比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出6.07个百分点。 

房屋拆迁及改善住房形成不可忽视的“迁移新军”。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向我们揭示:拆迁搬家成了21世纪不可忽视的“迁移新军”,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因房屋拆迁及改善住房的“迁移新军”(迁入宜春境内)占比达9.08% 

近几年来,宜春人口迁移又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据对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所显示的迁入人口状况分析,有以下特点: 

一是居民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分离问题明显。全市1%人口抽样调查对象中,户口登记地不在现住地的人口7770人(外来半年以上人口),占调查常住人口63160人的12.30%,也就是说,全市按常住人口数量估算,大约12.30%的居民是处于户口不在现住地的状况; 

二是新的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迁移落户城镇区域效果初见端倪。据分析,在本县区域内迁入人口中,户籍落户在本县城镇区域的人口比例过半。表达了人们要求同享“市民待遇”的心态。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分的迁移人口分析,户口登记地是本县城市镇区的人口比例占50.23%,其中城市占比19.38%,镇区占比30.85% 

三是外省迁入人口占比上升。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迁入(户口在外乡、镇、街道)人口中跨省迁入部分占比五分之一强。而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期,跨省迁入部分占比仅为9.79%。可见,省外不少人士看中宜春这块“风水宝地”。 

四是婚姻迁入、务工经商(工作就业)、随迁家属、学习培训四大因素构成人口迁入的主导力量。2015年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因婚姻迁入、务工经商(工作就业)、随迁家属、学习培训四大因素迁入人口比例为82.88%,构成全市户籍人口迁入的主流因素。其趋势看涨,占比提升,同口径比较,比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高出11.61个百分点。 

五是“人、户分离”现象比较突出。近五年来,因各种原因造成现住地人口与户籍分离的现象突出。1、全市户籍人口数与常住人口数差距越来越明显。有关资料显示,全市年末户籍人口与年末常住人口之比:2010年为1031002011年为104:100,2012年是105:1002013年为105.5:1002014年是108.4:1002015年维持在108.3:100。上组数据表明,近五年来,全市户籍人口数量超出常住人口数量的偏离度越来越明显,折射出人口流动环节存在的“户口难以随人而动”的现实社会问题。这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宜春的发展相对不足,人们就业难寻出路或人往高处走的意愿强烈,结果是:人走了户籍成了历史遗留问题。2、“户口未动,人已动”的现象突出,也就是户口在本户,而未住本户的人员较多。1%人口抽样调查反映,在调查时点,户口在本户,未住本户人数10614人,相当于调查时点居住人数的17.38%。这一群体中,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时间的占77.93%;居住在其他县市区的对象占75.8% 

高度关注全市人口流出态势。 

1、全市流出人口比例偏高。截止1%人口抽样调查时点(20151031日),全市1%人口抽样总体中,从现住地离开半年以上的人数8272人,它构成样本总体的流出人口群体。相当于调查时点居住人数的13.55%,占调查常住人口的13.10% 

2、全市人口净流出问题近两年比较突出。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2008年到2014年,全市迁移人口流动呈净流入状态,但在2015年和2016年,全市迁移人口流动呈净流出状态,全市人口迁出与人口迁入比,2015年为160.8:1002016年为139.6:100。 

主办:宜春市统计局  地址:宜春市宜阳新区宜阳大厦中座8楼
技术支持: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